破除流言:为什么比特币价格永远不可能跌至零

Posted by YCT612 加密视角 on September 5, 2025

“比特币会归零吗?”——几乎每隔几个月,当行情出现波动,“归零论”就会卷土重来。本文用数据、案例与逻辑逐一拆解:即使遭遇数次熊市与监管风暴,比特币依旧无法被消灭的真正原因。


为什么“归零”看似合理却又不成立

1.1 绝对价值缺失的错觉

批评者最常挂在嘴边的是“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”。然而,内在价值并非衡量资产的唯一标尺。现代美元作为法币,本质上也只是对央行信用的凭证。比特币的价值来源于:

  • 去中心化共识:全球千万节点自发维护的账本,使“信任”无须中心即可成立。
  • 稀缺性算法:总量 2100 万枚的硬上限,决定了通胀率自动递减。
  • 全球流动性:365×24 小时交易,无国界、无清算时差。

当上述特征组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一个跨越主权、语言与文化差异的价值载体。

1.2 跌幅再大也≠归零

2018 年初,比特币从 19 000 美元半年内急坠至 3 200 美元,跌幅逾 80%,被 Roubini 等“末日博士”断言“会归零”。结果 18 个月后,价格不仅重返前高,更是突破 6 万美元。
👉 在大跌中逆向思考的人,已轻松跑赢绝大部分资产

历史反复证明:极限回撤 ≠ 归零。


多方利益锁死“归零”通道

2.1 机构层面的“沉没成本”

  • 纳斯达克上市公司:MicroStrategy、Tesla、Block 等已把比特币列为战略储备,一旦归零,将面临股东诉讼与管理层动荡。
  • 传统金融机构:富达、贝莱德、景顺陆续上线比特币 ETF,全球管理规模(AUM)超 500 亿美元;“零”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清算风险与监管追责。

2.2 主权博弈中的“软对抗”

当萨尔瓦多把比特币设为法币、不丹通过水力挖矿实现国库增值,事实证明:
“禁止”难以遏制,协同才是更大趋势。两年前重拳打压的中国市场,如今也在香港重启零售合规交易,相关试点已吸引 80 余家全球交易所递交牌照申请。

2.3 技术社区的“自修复力”

比特币的核心代码采用 MIT 许可证,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复制、改良,但主网的算力、节点、冷钱包分布让“影子链”永远取代不了“主链”。
Emin Gün Sirer 教授直言:
“比特币已经构建出品牌级的社会共识,即便出现硬分叉,也会因其网络效应而存活。”


区块链≠比特币,但两者共生

“区块链好,比特币坏”这一传统叙事正在失灵。

  • 微软 Azure BaaS、亚马逊 Managed Blockchain 虽然在工具层做技术输出,但用户最终仍需原生代币作为 Gas,才能跑通链上结算。
  • 荷兰政府牵头的“区块链+农产品溯源”项目,也实验性把真牛肉 NFT 锚定在比特币侧链,以降低公证成本。

没有比特币作为激励层,许多“联盟链”将会退化成昂贵的分布式 MySQL。


真实数据佐证生命力

维度 2017 年 2021 年 2024 年
活跃地址数 约 500 万 900 万 1,200 万
日结算价值 5 亿美元 120 亿美元 180 亿美元
闪电网络容量 10 BTC 3,000 BTC 5,300 BTC

注:节点与地址数据来自 bitnodes.io、glassnode,美元计价采用美元计当日收盘价。

即使历经 3 次深度熊市,上述指标持续新高。
👉 这些数据背后暗示的交易机会,错过等于错过一次资产跃迁


常见问题 Q&A

Q1:如果量子计算机攻破 SHA-256,比特币不就完了?
A:社区可选择量子抗性算法,并通过硬分叉升级。算力大会在中医中心化矿池投票决定。
且量子威胁仍是 10—20 年尺度,当前的抗量子算法(如 XMSS、CRYSTALS-Dilithium)已进入 BIP(提案)阶段。

Q2:政府联合“拔网线”,能彻底瘫痪吗?
A:节点分布在 100+ 国家,卫星网络 Blockstream Satellite、网状网络 goTenna、Starlink 等让“物理断网”成本高于收益。真正被封锁地区(如 2022 年哈萨克斯坦动乱)反而让点对点交易量猛增。

Q3:黑天鹅导致价格再次跌 90%,还会有人接盘吗?
A:从历史数据看,2011、2015、2018、2022 四次 ≥80% 回撤后,交易所沉淀 BTC 逐步向链上“冷钱包”迁移,长期持有者(LTH)持仓占比由 45% 升至 70%。它意味着 越跌越有人囤

Q4:比特币没利息,如何跑赢通胀?
A:可按 20% 以内资产比例配置,结合借贷、期权策略获取年化 4–10% 的额外收益;保守者也可采用美元稳定币抵押借款,保持流动性。

Q5:以太坊更先进,会不会取代比特币?
A:愿景不同。比特币是价值存储与结算锚,类似“数字黄金”;以太坊追求“世界计算机”。各居其位,互不可替代。


结论:归零只是一个迟到的“恐吓故事”

  1. 价值维度:稀缺、可验证、可转移。
  2. 网络维度:全球百万级节点、算力与代码双重护城河。
  3. 生态维度:机构、主权、开发者把比特币纳入资产配置与技术栈。

当比特币牢牢嵌入现代金融的每个角落,“归零”不再是价格预测,而是一种被市场反复证伪的流言

下次再听到“比特币会归零”的言论,请微笑点头,然后继续安心握好你的私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