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 RSI 与布林带合二为一,被称作“RSI 波动带”,是当下比较热门的多因子技术指标。它把动量与波动率两大维度融合,既能发现超买超卖,又能提示价格可能即将突破。下文从公式、信号到实战,带你吃透这套组合策略的底层逻辑和最佳用法。
RSI 是什么?
相对强弱指标(RSI) 1978 年由威尔斯·怀尔德开发出,用来衡量价格涨跌速率。公式很简单:
RSI = 100 - (100 / (1 + RS))
RS = N 日内平均上涨幅度 / N 日内平均下跌幅度
传统设置里,N=14。值大于 70 通常是 超买形态;小于 30 则是 超卖形态。但单独用 RSI 容易被单边行情“失效”,因此叠加布林带便成了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布林带基础
布林带(Bollinger Bands) 由三条线构成:
- 中轨:20 日简单移动平均线(SMA)。
- 上轨:中轨 + 2×标准差。
- 下轨:中轨 − 2×标准差。
当价格波动大,带宽扩张;冷清则缩窄。布林的精髓在“价格有 95% 概率落在轨道之内”,超出即意味低概率事件。
“RSI 波动带”长什么样?
该指标把 RSI 曲线本身当成价格,同样给它披上布林带。简单来说:
- 用 RSI 14 日序列计算 20 日 SMA 与 2 倍标准差。
- RSI 走出上轨:同周期 RSI 异常高 → 潜在 顶部背离。
- RSI 跌破下轨:同周期 RSI 异常低 → 潜在 底部背离。
这样,动量异动 叠加波动率异动,让假突破变得可识别。
用法深度拆解
1. 信号触发
条件 | 解读 |
---|---|
RSI 上穿上轨 | 高收益伴随尾部风险,短线多单减仓或反手 |
RSI 跌破下轨 | 市场情绪超卖,等待缩量止跌即可低吸 |
带宽持续收窄 | “波动率压缩”,警惕随后的大阳/大阴 |
2. 多周期共振
– 小时级找进场点,日线级过滤方向。
– 例如:日线 RSI 波动带位于下轨附近,30 分钟级别 RSI 波动带也同步跌破下轨,则 胜率显著高于 单一周期信号。
3. 止损与加仓
- 进场后将止损放在 前一摆动低点 或 布林带中轨 的调整档位,灵活但控风险。
- 价格若维持中轨之上,且 RSI 波动带再次向上扩张,可 缩量回补 作为加仓时机。
三步打造 RSI×布林带交易策略
- 环境过滤
先用大盘指数或板块 ETF 确认趋势:上升趋势只做低吸,下跌趋势只做高拋。 - 信号扫描
设定扫描器:
```- RSI >上轨 and 上轨方向向上
- 成交量前 20% 分位
```
- 回测与优化
把最近 3 年的 K 线跑完,记录 盈亏比、最大回撤。有用的信号往往是 极端再打回带内。
FAQ:最常问的 5 个问题
Q1: RSI 与布林带参数能否更换?
A:可以。波动率高的品种(加密、商品)可把标准差调到 1.5,或使用 9 日 RSI 以提高灵敏度。
Q2:为何涨停板上 RSI 还贴着上轨?
A:此时市场情绪过热,布林带已显著张口,RSI 持续贴轨,通常预示短期冲高后 次日高开低走。
Q3:假信号太多了怎么办?
A:外加 成交量过滤 或 MACD 金叉、死叉 确认;也可将两套指标放在不同周期交叉验证。
Q4:适合波段还是日内?
A:波段 3–10 日收益更稳;日内需要配合分时量能,胜率略低。新手建议优先波段。
Q5:与原版 RSI 差异大吗?
A:本质是“动量+波动”双通道,减少了单独 RSI 在单边行情里的钝化现象。
局限与风险
- 延后性:两指标都基于历史算子;爆发行情中可能滞后 1–2 根 K。
- 假穿轨:低开高走或影线戳轨时需以实体为准,结合分时量能或持仓量。
- 参数漂移:品种波动特征变化后要 重新优化,半年一次最佳。
实用小结
- RSI 发出方向,布林带框定极值;两者并用可避免盲目抢顶抄底。
- 第一眼挑出极端,第二眼确认“回带”,第三眼控制仓位,才能长久盈利。
- 任何技术都有盲区,务必叠加基本面、资金流与事件驱动,构建完整交易闭环。